读完《梁家河》我陷入了沉思,细细回味着书中所描写的点点滴滴;从我思想深处,浮现出很多的词语:生活艰辛、实事求是、真心实干、不忘初心;浮现出很多的故事画面:“逃离梁家河”、“生存还是毁灭”(理想与现实的对视)、“北京娃如何转变成一个农民”等等。习近平说过“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习近平来到梁家河时只有15岁,青春年少,本是一高干子弟,理想大于天,谁知道在那个被撕裂的年代,面对父亲遭到批判关押、母亲被下放,陌生的环境,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心情很是苦恼和郁闷,对前途的迷茫、逃离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在家人的劝说和鼓励下,能够认识自己的行为不当,没有对党失去信心,最后回到了梁家河,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并且能够沉下身子、放下面子、脚踏实地融入群众中去,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坚定了理想信念,在连续写了十次入党申请书后,终于被组织批准,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被推选为梁家河大队的支部书记;我个人体理解就是:做人、做事处处体现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首先是当年习近平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让现在的他,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其次,他在工作中带头干、真心实干,真正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近平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习近平多次说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定不能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基层的党员干部,今后更应该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中开展工作,以患者家属满不满意、实不实惠、幸不幸福来衡量和检验自己的工作。第三,我觉得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据了解,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习近平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他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我时常在思考,我们党员干部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里来?看了《梁家河》后,我觉得就是靠我们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的。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多一点细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患者家属一定就会少一点愁、少一点难。习近平说过: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我个人理解就是:不畏艰难、牢记初心使命!无论再高的职位、再高的职称,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艰难困苦是人生成长路上的磨刀石,习近平初到梁家河,这里的自然条件可以用恶劣来形容,土地贫瘠,自然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尤其缺水,但是,他“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经过这7年的磨练,他从一个迷惘、彷徨的少年,成长为有着坚定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的有志青年,在艰苦的环境中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成长。他牢记初心使命,为了梁家河人能吃饱饭,建坝、修梯田,每天要推200车的土,成为了“受苦人”,干活从不“撒奸儿”,在梁家河插队的7年,习近平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诚与群众交朋友,和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干实事,最终成就了他在梁家河的一番事业。习近平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在梁家河的7年里,时刻不忘读书、修身,吃饭时看书、放羊时看书、常常看书至深夜,包罗万象、古今中外,对于新事物、新思想都能够接受。多年后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好的文艺作品不仅能给人启迪,也是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沟通的方式”,对他而言读书不仅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面对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宏伟蓝图,面对科室及个人的种种困难,我不会退缩,一定会脚踏实地,做好科室及个人的发展规划,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从小事和细节抓起,把握大方向、大原则,在院领导的统一指挥下,落实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