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抑郁之我说
杨继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动力沟通师,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家庭教育科学研究院理事,安康市健康教育科普专家;安康广播电台“蓝色星空下”栏目长期特邀嘉宾。安康市“公益奉献好青年”,“安康市道德模范”,陕西省 “银星慈善志愿者”,陕西省“健康巡讲优秀专家”。
一、发生在诊室的真实事情:
这个16岁少年在我的诊室整整哭泣了50分钟。别人在思考怎么活得快乐活得有意义的时候,他在思考是否还需要活着。少年说,2年前他跑遍了城区的药店,想买安眠药自杀,可是没有人卖给他。回家翻出了妈妈失眠的药全吃了,写好了遗书放在抽屉里。“命大,我还是醒来了,我把遗书撕了”少年苦笑了一下……我能体会到是怎样的一种绝望才会有勇气朝着死亡走去。
小溪第一次来我诊室是初二的时候,她的一只胳膊总是手心朝下放着。确定她已经对我有足够的信任后,我问她能不能给我看看那只胳膊。伴着孩子的哭泣,从手腕到肘关节,一道一道,反复重叠的伤痕让人触目惊心。小溪说每次很难过的时候就会用刀划,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解脱,最严重的时候站在教学楼顶想往下跳……
更小的,米米。刚上六年级,绘图心理投射测试中满画面都是象征着死亡的彼岸花。孩子说活着没有意义,写好了遗书等待时机……小涵,从三年级开始情绪低落、不想上学、集中不了注意力,一直坚持到六年级,实在太痛苦了。我把她从楼上救下来的时候,孩子在我怀里失声痛哭……
诊室沙发上一个个稚嫩而绝望的面孔让我提笔写下这篇文章。
二、目前青少年抑郁的现状:
人们往往认为孩子理应活泼天真,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哪有什么不良情绪,哪有那么多矫情的问题。其实不然,青少年抑郁正呈上升趋势,是孩子们致病和致残的首要原因。我国一项针对中学生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中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3.7%-54.4%,其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3%-9.68%,城市地区低于农村或城郊地区。
三、家长对孩子抑郁的认知:
而家长面对孩子的状态,大多数处于“三不”情况:不知道、不理解、不认可。
第一,家长不知道孩子有自伤或自杀的行为。文章开头的两个孩子以及更多的孩子,因为亲子关系的问题,不愿意和家长讲述自己的情况。对外,孩子努力保持活泼开朗的形象,内在,孩子压抑、痛苦、无助。家长对这一切也是浑然不觉。
第二,家长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会难过。“我尝试着给爸爸妈妈说,可他们就一句,小孩子家家的,哪来那么多问题。”“妈妈说我不愿意上学都是因为太懒了。”“爸爸妈妈说我和同学处不好都是因为我的问题,说我爱斤斤计较、不合群,让我改。”……由于家长缺乏对青少年抑郁状态的认识,很难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TA们的感受,造成的结果一是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抑郁状态加重的恶性循环。二是孩子不愿意再向父母坦露心声,更加自我封闭。
第三,家长不愿意认同已经确诊的事实。人们往往对心理疾病有种羞耻感,成人尚且如此,大部分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更不愿意承认和面对。不督促孩子按时心理咨询或服药,不认可医生的诊断,“坚信”孩子是因为偷懒在“装病”。或者,虽然认为孩子的心身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但是说到实际问题时要求孩子“一切以学习为重”。
四、青少年抑郁的原因分析:
除了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双方方均患有抑郁,孩子患抑郁的可能性接近50%)和神经递质学说(低五羟色胺水平会导致躁狂或抑郁),其他因素与家庭有很大关系。
例如青春期特点: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个加速期,我们称之为青春期,并且随着营养等因素青春期的年龄段较之前有所降低。由于生理发展、性成熟的加速和心理发展相对缓慢,使得青少年处在个体发展非平衡的状态,这些矛盾会使情绪和心境失衡而出现烦恼、孤独、压力等消极情绪。加之,从社会因素来讲,青少年面临着交友、升学、环境变化等诸多压力,都较易诱发抑郁症。
例如不良认知:心理学有个名词叫“下心锚”,如果孩子从小听到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是“你什么都做不好!”“你有什么用?!”“你简直笨得跟猪一样!”……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内化这样的评价——我真的是一个很差劲的人。逐渐,负性的信念和行为模式导致孩子在充满压力的情境下产生以偏概全、糟糕至极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和一个同学有矛盾会产生我真的是一个人际关系很差的人,一次考试没考好会产生没有未来绝望的想法。这些习得性无助导致孩子“封闭”在自己错误自我评价的圈子里做出抑郁性退缩的反应。
例如亲子关系:大部分来就诊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都较为糟糕,在诊室坐的模式以疏离居多。父母对孩子批评指责的多、肯定赞许的少。经常会听到“这孩子有什么都不给我们说。”“我们完全不了解,不知道TA在想什么。”“叛逆!这孩子太叛逆了!”……家庭中,父母要不管教的太过严厉、要不放任自流,与孩子亲情互动很少。孩子经常把自己“隔离”在自己的房间中,不与父母沟通,或者双方沟通的方式就是争吵或者冷战。在留守儿童中,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的陪伴、沟通减少也是导致抑郁的原因之一。
例如重大事件:抑郁首次发作前,常常存在典型的应激情况,比如人际冲突或校园欺凌事件,包含与同学之间与老师之间的人际冲突,青少年感到人际关系紧张、名誉受损或受到侮辱。比如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学习方式、不熟悉周围的人和事物。比如父母离异或重要他人的死亡,青少年无法面对发生了人际关系变化。等等。这些事件的共同特征是人际关系受到威胁或最终真正的分离而丧失。严重的心理社会应激会使TA们的应激系统产生更强烈和持久的警报反应,增加高患抑郁的反应危险。
五、青少年抑郁的主要临床表现:
青少年抑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情感障碍、行为障碍和躯体症状三个方面。
1、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缺乏愉快感、悲伤、低自尊、哭闹、易激惹、好发脾气、对玩耍不感兴趣、自责、自暴自弃、自残和自杀意念及行为。部分青少年会出现个性突变,曾经热情合群的人可能变得少言寡语,常常因为一点小事或一些偏执的想法而悲伤哭泣,或表现为越来越内向,甚至离群索居。
2、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外化性行为问题,如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不听话、不守纪律、冲动、反扰、捣乱、逃学、打架、与同伴关系不良或其他违纪行为等。患者可能在童年时对父母的管教言听计从,到青春期或走入社会后,不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还出现叛逆或与父母对立的行为,或者表现为孤独、退缩、不与朋友玩耍等内化性行为问题。
3、躯体症状:由于儿童大脑皮层尚未发育完善,因而年龄越小呈现出的躯体症状越多,常见的症状有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或增加、头痛、头昏、胃痛、疲乏、胸闷、气促、遗尿等。青少年抑郁患者常会出现睡眠紊乱、精神紧张,这是抑郁症患者早期的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很早醒来或难以入睡、对即将来临的事情过分紧张、焦虑等。
六、如何陪伴孩子:
一是要接纳孩子的状态。身体会感冒发烧,情绪也是一样,接纳孩子目前的状态。如果孩子表示累了、学不动了,不要批评指责,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TA的感受。可以鼓励和陪伴孩子看心理医生,坚持做心理治疗,如果需要服药,督促孩子按时按疗程用药和复诊。尝试着坦诚与孩子讨论关于抑郁或者自杀的问题,因为如果家长隐晦或难以启齿,孩子会内化这种感觉,认为自己“生病”是件羞耻的事情而增加“自罪感”。父母要切记一点,学生学习是重要的,与孩子相比,学习不是最重要的。
二是多多陪伴孩子。这种陪伴是真正意义上的陪伴而非身在心不在的陪伴。尝试和孩子做朋友,一起讨论或完成TA之前感兴趣的事情;拉着孩子和我们一起打扫卫生、看电影、听音乐、逛街,尽量不要让孩子独处;增加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尽可能让孩子多获得父亲身上男性力量的支持,可以陪进行跑步等体育锻炼、有计划地做些能够获得快乐和自信的活动;让孩子的生活保持正常规律,要按时吃饭,按时起居;陪看一些搞笑的小品、相声,通过放松面部肌肉放松情绪;如果可能,陪孩子外出旅行……所有的陪伴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而非生硬的或者对抗式的陪伴。
三是从饮食上做调整:在饮食上,可以多给孩子吃些富含维生素B和蛋白质的食物。B族维生素可以促进大脑神经系统恢复,是治疗抑郁症的神经营养素,例如绿色蔬菜、坚果、南瓜等。另外可以多吃些鱼类、香蕉。葡萄柚含有高量的维生素C,是制造“多巴胺”的原料,菠菜富含叶酸,而叶酸缺乏会导致抑郁症,还可以多吃全麦面包、樱桃、低脂牛奶、肌肉等,对于摆脱抑郁症也有裨益。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