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带你了解药物热
一、为什么会发生药物热
1、药物在制造或使用过程中受到污染
这种药物热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而是在药物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污染了微生物,内毒素或其他杂质等外源性致热源所致。最常见的是输液反应。
2、给药方式有关的药物热
硝给药方式也是直接引起发热的原因。发热可以归因于药物的污染或药物性质的改变。万古霉素杂质引起的药物热已有多次报道。头孢菌素或万古霉素静注可以引起静脉炎,从而诱发炎症免疫应答,释放细胞热源而引起发热。
3、改变体温调节机制
可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发热:如苯丙胺、可卡因、麦角酰二乙胺等。可通过影响周围组织而引起发热,使基础代谢亢进而发热:如使用过量的甲状腺素时由于使周围血管收缩影响了散热过程而致发热:如使用肾上腺素。由于减少了出汗而致发热:如使用阿托品或吩噻嗪类药物时。尤其是4 岁以下儿童用药时,因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药物热。
4、药理作用有关的发热
由药物作用于病变部位或杀灭大量病原菌时,释放的内毒素、炎性介质引起发热。
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或敏感菌引起的脑膜炎、肺炎等疾病时引起发热; 肿瘤病人化疗过程中的发热现象;大量应用抗凝药物导致内出血时亦可引起发热
5、过敏反应
最常见的药物热反应归因于过敏反应。药物可能充当一个完全抗原或半抗原的角色。循环抗体-抗原合成物与补体结合后,刺激粒细胞热源释放,从而导致发热。过敏反应致药物热的另一作用机制是通过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或者细胞免疫发生的。可伴有皮疹、血清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药物性狼疮、荨麻疹等表现。临床上多见于抗生素类药物所致。
6、特异质反应
由基因缺陷引起,典型的病例出现恶性高热。往往该类还与变态反应性体质有关。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或代谢缺陷疾病的患者,用药后更易产生Ⅲ型变态反应,或因代谢缺陷产生溶血性贫血或恶性高热,多见于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的患者
二、引起药物热的药物有
1、最为常见的有:
磺胺类、两性霉素B、青霉素类、博莱霉素、更生霉素、青霉胺、抗组胺药、甲基多巴、苯妥因钠、阿托品、水杨酸类、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
2、较常见的有:
头孢菌素类、利福平、链霉素、别嘌醇、硫唑嘌呤、西米替丁、丙基硫氧嘧啶、肝素等。
3、偶见的有:
氯霉素、四环素、洋地黄类、胰岛素、中药等。
三、药物热的特点
药物热目前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如果出现下列情况时,我们就应该考虑药物热。
1.典型的药物热总出现在用药后第7-10天,若以前接触过这次所用的药物,则可在用药后数小时内即发现发热,个别病例可短至1小时或长达25天。体温常在37-39℃,也可高达 40 ℃以上,可伴有皮疹、关节痛等。
2.应用抗生素后体温一度下降,继续用药,体温再次上升,而找不到原因。
3.原有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后体温反而上升,以前可有同样病史。
4.不能用原有疾病解释,但一般情况良好。
5.停药后体温很快下降。停药后体温在24-48小时内恢复正常,则强烈提示药物热。
四、药物热的处理
对药物热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停用一切可疑药物,补液有利于药物的排泄和退热。重症患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对高热或超高热的患者可同时应用物理降温,但对酒精过敏者,禁做酒精擦浴,不用以酒精做溶剂的氢化可的松。值得注意的是,钙剂、抗组胺药、解热镇痛药也可引起药物热。因此不主张首选这些药物处理药物热。
五、小结
药物热是药品的不良反应,多种药物可以诱发药物热。
1. 对药物热的诊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方法,但通过大量文献的报道,我们可以总结出药物热的特征,帮助我们识别药物热。
2.对于药物热的治疗,医师和药师需要衡量停药的风险与益处,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