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识职业病》的健康科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人力劳动的方式逐渐被半自动化的生产方式而替代,广大的工作者们为了谋求生活而付出努力和做出改变以适应这种新的要求,但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可能会给自己的健康带来潜移默化的损害,从而造成职业病。
一、什么是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噪音、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二、职业病的特点
职业病的特点与其他伤害相比,职业病有以下特点:
1.职业病的起因是由于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受到职业性危害因素的侵蚀,或长期受不良恶劣的工作方式、工作条件的影响。
2.职业病不同于突发的事故或疾病,其病症要经过一定时间地逐渐形成或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后才会显现,在发病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3.职业病多表现为体内生理器官或生理功能的损伤,因而通常是只见“疾病”,不见“外伤”。
4.职业病通常属于不可逆性损伤,换言之一旦出现病症则很少有痊愈的可能。
三、职业病的分类
职业病的发生因素很多,按照危害因素性质可分为6大类:
1.粉尘因素:如矽尘、煤尘、石墨粉尘、石棉粉尘等。
2.化学因素:如一氧化碳、有机溶剂、金属及其化合物等。
3.物理因素:噪声、振动、高压电、高温、低温等。
4.生物因素:如炭疽、肺结核、流行性感冒等。
5.放射性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
6.其他因素:如不合适的生产布局、不合理的劳动制度等。
四、职业病的危害
1.身体健康的损害:职业病会对个人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损害,如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导致的慢性中毒、过度劳累引起的肌肉骨骼损伤等。
2.影响工作效率和心理健康:职业病会导致身体虚弱,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产效率。有些工作者在患了职业病以后,因为不能适应工作环境或病情恶化的变化而导致失业,从而容易产生工作压力导致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3.产生家庭负担:患职业病的工作者无法参与正常工作生活、休闲活动等,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其次职业病的治疗费用比较高,一旦患病需要查验、治疗,不但要耗费大量的金钱,甚至还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
五、职业病的成因
1.长时间重复性工作:长时间重复性工作可能导致肌肉、骨骼、神经系统的的疲劳和损伤,如手腕部腱鞘炎、颈椎病等。
2.长期暴露于有害物质:长时间接触有害物质,如粉尘、化学物质、紫外线辐射等,可能对呼吸系统、皮肤、眼睛等造成损害。
3.高强度劳动:高强度劳动可能导致肌肉拉伤、关节损伤等问题,长期从事高强度劳动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
六、职业病的预防
1.改善工作环境
(1)优化工作场所布局:可以合理规划工作区域,减少员工长时间处于不舒适的环境中;
(2)减少职业有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工作场所中的噪音、粉尘、辐射等有害因素;
(3)提供个人防护用品:为员工提供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耳塞、口罩、防护服等;
2.定期健康检查
(1)建立健康检查制度:定期为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潜在的职业病风险。
(2)监测职业病指标:针对不同职业病风险,监测相关指标,如尘肺病、矽肺筛查等。
(3)及时干预和治疗:发现异常情况后,应该及时采取正确措施进行干预,并给予员工必要的医疗帮助。
3.开展健康教育及培训
(1)提高员工健康意识: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职业病防治相关工作,不断提出意见和建议。
(2)培训安全操作技能:针对不同岗位,结合员工自身实际工作情况,培训员工正确的作业方法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技能。
来源:汉滨疾控